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什么?世界子宮內膜異位症日帶你深入了解!2025年3月22日是“世界子宮內膜異位症日”。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困擾育齡女性的慢性疾病,以異位子宮內膜組織引發的疼痛、不孕和器官功能異常為特征。據統計,全球約2億女性深受其害,亟需社會關注與科學防治。
什么是子宮內膜異位症?
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異位至子宮腔外,繼而引發疼痛、不孕及結節等,是一種至少影響10%育齡婦女的慢性疾病,約占不孕症患者的40%,90%的女性出現盆骨痛。與低體質指數、飲酒、吸煙,尤其是不孕症、高加索人種、雌激素暴露延長以及營養/環境因素相關。
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(AWE)是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一種,發病率為0.03%~3.5%,這種類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不一定會產生周期性疼痛,但腹壁上會出現包塊,AWE大多都有既往的婦產科手術史,最常見的是剖宮產手術,也可繼發於經腹子宮切除術、羊膜腔穿刺術後。
子宮內膜異位症如何診斷?
1.症狀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典型的三聯征為痛經、性交痛和排便困難。
2.體征 婦科查體能夠根據病變的位置准確地識別內異症。婦科檢查(雙合診、三合診)對診斷內異症有重要意義,尤其是深部浸潤型內異症。
3.超聲 超聲檢查是內異症診斷、治療及隨訪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手段,經陰道超聲檢查是首選。
無性生活史患者可使用經直腸超聲或經腹超聲檢查,經直腸超聲檢查診斷深部浸潤型內異症的敏感度與經陰道超聲相當。經陰道超聲檢查結合症狀、病史、體格檢查可提高診斷准確性。
哪些人群容易得
子宮內膜異位症常見於育齡女性,高風險人群包括有家族史者(遺傳風險高5-7倍)、月經初潮早(<12歲)或絕經晚(>50歲)、月經周期短(<27天)或經期長(>7天)、未生育或晚育(>30歲)、子宮結構異常(如雙角子宮)、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者,以及肥胖、長期接觸環境雌激素(如塑料制品中的雙酚A)或有盆腔手術史的女性。
雖非癌症,仍需警惕!
子宮內膜異位症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“侵襲性”,可累及多器官並反複發作。若出現進行性痛經、性交痛或不孕等症狀,務必盡早就醫。早診斷、個體化治療是控制病情、保護生育力的關鍵。讓我們共同關注女性健康,終結“流離”的子宮內膜之痛!
溫馨提醒: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育齡期婦女的常見疾病,由於疼痛和影響懷孕,嚴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質量。藥物治療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性疼痛的一線治療方法,手術則用於初次診斷和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。雖然由於疾病和症狀的高複發率,有可能需要重複手術。如果不孕為主要症狀,早期和晚期可以考慮手術改善生育能力;然而這還必須考慮患者的年齡、卵巢儲備功能、不孕症持續時間和其他不孕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