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性備孕注意事項!提升精子質量的實用方法
備孕,不僅是媽媽的事~
准爸爸也要做足准備,讓優質的“小精靈”越過千軍萬馬,孕育一個更健康的寶寶。
夏天,草木豐茂。此時也是人體陽氣最足、氣血運行最旺盛的季節。周少虎主任建議大家好好利用這個時節做好生育准備。
1、“好孕”需趁早
目前,我國不孕不育夫婦比例約10%-15%,其中男女因素各占50%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男性生育力會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——35歲後精子質量加速下滑,40歲以上男性,其配偶受孕難度顯著增加,流產、胎兒異常風險也隨之升高。
因此,計劃要寶寶的家庭,建議提前3-6個月開始備育,尤其男性,要為精子質量“升級”。
1、“傷精”雷區要避開
精子質量是男性生育力的核心指標,但生活中許多習慣卻在悄悄“摧毀”它:
不良生活方式:抽煙(尼古丁損傷生精細胞)、酗酒(酒精抑制睾酮分泌)、熬夜(打亂激素節律);
久坐與高溫:辦公室久坐壓迫盆腔、穿緊身褲或泡溫泉(睾丸怕熱,長期處於35℃以上環境,精子生成受阻);
炎症與感染:前列腺炎、精囊炎等生殖道炎症,可能引發輸精管梗阻或精子活力下降;
藥物與環境:部分抗腫瘤藥、激素藥會影響生精功能;長期接觸輻射、農藥、重金屬等,也會降低精子質量。
2、“生育危機”信號要警惕
若出現以下情況,建議盡早到生殖專科檢查:
夫妻規律同房(未避孕)超1年未孕;
勃起困難、射精疼痛、逆行射精(精液未排出體外);
曾有過胎停育、流產史(可能與精子DNA碎片率高有關)。
3、中醫藥調不孕有優勢
中醫對男性不育的調理由來已久。《黃帝內經》早有“腎藏精,主生殖”的論述,認為腎精充足是生育的根本。
唐代名方“五子衍宗丸”(由枸杞子、菟絲子等五味藥組成)更是流傳千年,被後世稱為“古今種子第一方”。
與西醫“對症治療”不同,中醫強調整體調理。通過調節氣血、陰陽平衡,改善睾丸生精環境,提升精子數量與活力。
臨床研究發現,中西醫結合治療(如中藥聯合改善生精藥物),優勢明顯於單一療法;降低試管嬰兒胚胎畸形風險,這是中醫“治病求本”的獨特優勢。
4、吃對了,精子更“強壯”
為精子生成提供充足營養。以下三類食物可重點關注:
1、富鋅食物——精子的“能量加油站”
鋅是精子生成的關鍵原料,還能增強精子活力。推薦:
植物性:核桃、腰果、小米、蓮子(煮粥香甜,適合早餐);
動物性:牡蠣(“海上牛奶”,鋅含量是牛肉的3倍)、牛肉、雞肝、魚蝦(清蒸更保留營養)。
2、動物內髒——激素的“原材料”
豬肝、雞心等動物內髒含適量膽固醇(激素合成的原料),每周吃1-2次,每次30-50克(搭配蘿卜、青椒清炒,去腥又健康)。
3、滑粘食物——精子的“動力引擎”
精氨酸是精子形成的必需成分,推薦:
海鮮類:鱔魚、海參(蔥燒海參,軟糯易吸收);
藥食類:雪蛤(燉木瓜,美容又養精)、山藥(蒸煮後直接吃,健脾益腎)。
此外,再推薦三個中醫食療湯方:
腎虛:雪蛤5-10克,金櫻子30克,芡實30克 。
脾虛:北芪30克,山藥30-50克,枸杞15克,陳皮5克 。
氣血不足:紅參10克,西洋參5克,阿膠10克,陳皮5克。
備育小貼士:
遠離“傷精環境”:少穿緊身褲,避免泡溫泉、蒸桑拿(水溫不超過38℃);
動起來,但別過量:每天快走30分鍾或慢跑20分鍾(促進盆腔血液循環),避免劇烈運動(如長時間騎行);
情緒要“春和景明”:壓力大、焦慮會影響激素水平,可通過冥想、散步調節;
提前查一查:備育前3個月做一次精液常規檢查(禁欲3-7天),明確精子密度、活力、形態等指標,必要時中西醫結合調理。